7月16日,户县法院执行法官巧借亲属社会关系平台,充分发挥执行联动机制的作用,成功执结一起外出躲债十余年的基金会借款案件,此案的成功执结对那些长期在外躲债的老赖起到了“杀鸡骇猴”的威慑作用,同时执行法官巧借亲属社会关系平台也为执行工作中倡导的全方位、多角度、人性化执行又提供了一种有益借鉴模式。
王某于1999年 7月 1日在户县草堂镇基金会借款95000元,借款期限为 2 年,到期未还,2000年1月28日户县法院发出支付令,要求王某给付草堂镇基金会借款本金及利息102128元。
该案进入执行程序后,王某心存侥幸心理,认为基金会已解散多年,不予还款法院也拿他没有办法,所以想方设法规避执行,携带家庭所有财物举家迁移,外出躲债,长期不归,以至于其住房和耕种土地全部荒废,从而使案件陷入僵局造成案件执行不能。
案件执行中,鉴于此案的特殊性和以往的经验教训,执行法官变换执行思路,调整执行方向和手段,针对此类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隐身”被执行人,扩大执行层面,进一步拓宽财产调查渠道,在利用银行、工商等财产查询措施之余,充分发挥其亲属社会关系平台,一方面,借村民组织之力,积极参与协调此案,充分发挥村民组织的作用。另一方面,执行法官多次来到王某哥哥家中与其哥嫂、侄子等亲属进行沟通,并耐心释法,疏导劝说,人情感化。其亲属被执行法官锲而不舍的精神折服,主动联系王某露面,并共同说服王某主动承担责任。最终同意还款。
7月16日王某在其亲属的陪同下,主动履行了全部义务,历经十四年的执行难案圆满的划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