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区人民法院着力提升法官实质解纷能力和水平,积极引导法官在办案实践中牢固树立“诉讼到我为止”的志向和气魄,使法官以耐心细致调解的“柔性司法”推动当事人握手言和。近日,区法院肖阿琳法官就成功调解一起因拆迁安置补偿费引起的矛盾纠纷,在有效化解纷争的同时弥合当事人间的亲情“鸿沟”,使双方重拾父女情。
李小樱是李大强的独生女,原本父女两人相依陪伴多年。2018年,因所在村征地拆迁,李大强便以户主名义将一家人拆迁款全部领取,未分给女儿李小樱应得份额。李小樱多次向父亲索要自己的拆迁款,但均被父亲拒绝。无奈之下,李小樱于2020年9月16日向鄠邑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父亲李大强返还其应得的拆迁安置费用。
肖阿琳法官受理该案后,考虑到本案属于家庭纠纷,双方当事人系父女关系,如不能妥善处理,父女矛盾有可能进一步加深,甚至彻底反目。因此,本着实现案结事了、促进家庭和谐的理念,肖法官决定从亲情角度出发,以双方血缘关系为纽带先行调解。于是,肖阿琳法官以“唠家常”方式多次组织双方“面对面”调解、“背靠背”说法,一方面向李大强释明拆迁款分配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劝说李小樱多替老父亲着想,要念及父亲养育之恩。经过反复多次调解,父女双方逐渐由之前的剑拔弩张到慢慢放下心结,最终达成李大强返还李小樱拆迁安置费的调解意见。这场父女纠纷终于画上圆满句号。
“民事案件办理过程中,既要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也要注重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让一纸法律文书承载更多的温情。”肖阿琳法官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次次矛盾化解,一幕幕握手言和,都是鄠邑区法院法官 秉持“诉讼到我为止”办案初衷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区法院坚持推动矛盾纠纷从“等判决”到“靠化解”转变,以一站式建设和纠纷多元化解为抓手,积极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切实回应群众多元司法需求。鄠邑区法院干警将继续保持“化解矛盾不缺位、定分止争有作为”的积极态度,努力使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文中人名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