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司法有温度,文字+手语让聋哑人“听到”庭审
  发布时间:2022-08-08 15:40:54 打印 字号: | |

“原告同意被告的调解意见吗?”

“同意”

“真的没有想到这么快就把事情解决了”

“非常感谢张法官,辛苦法官了”在翻译人员的帮助下,当事人激动的用手比划表达自己对法官的感谢……

近日,邑区人民法院合并审理三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与以往不同的是,原被告均系聋哑人,为了让聋哑人也能“听到”庭审,区法院专门聘请手语翻译人员帮助当事人在庭审中进行沟通交流。

据悉,三起案件均为被告承诺为原告办理出国打工事宜,并收取原告方的劳务费数万元,后因被告未为原告成功办理相关事宜,且收取原告方的劳务费未完全退还,故诉至法院。承办法官张丹萍与当事人联系后发现,三起案件的原、被告双方均为聋哑人,且三位原告分别在山东日照、山东莒南、陕西洛南三个不同的地方,其委托代理人又位于北京。考虑到目前国内疫情多点爆发的态势,原告方均距离较远以及因身体原因存在交通不便利的情况,张法官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庭审”的方式,尽最大努力减轻当事人诉累,同时因被告语言沟通不便,区法院努力为其提供手语翻译人员,尽最大限度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合法权益。

“云开庭”过程中,张法官考虑到案件的特殊情况,放缓说话的语速,控制庭审的节奏,在庭审阶段通过文字加手语翻译,与双方当事人进行交流,有条不紊地进行了举证、法庭询问等过程。在查明事实并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后,她从切实解决案件纠纷的角度出发,征求双方意见,找寻最佳方案,当场将三起案件成功调解,高效便民的化解纷争。

一直以来,鄠邑法院高度重视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诉讼权利和合法权益的保护,积极妥善审理涉及残疾人权益保护案件,面对特殊群体的特殊司法需求,通过完善无障碍设施、开辟立案、审判、执行绿色通道以及加强司法救助工作等举措,尽最大努力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贴心便捷的司法服务。


 
责任编辑:许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