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70多岁了,干了这么久的活,怎么能不给我们钱呢?”
“两年了,要了一趟又一趟,什么时候才能把钱给我们?”
近日,鄠邑区人民法院成功调解23起涉老劳务合同纠纷案件,获得当事人的一致好评。
2019年5月至6月,原告付某等23人在被告施某葡萄地干活,经结算,施某需支付付某等23人劳务费共计25000元,但多次索要无果,无奈之下原告向法官咨询,了解情况后,法官对其进行立案指导。
考虑到案件众多原告年龄普遍在70岁之上,且文化程度不高,承办法官赵燕与付钊尽最大努力将法言法语转换成当事人更易理解的语言来开展调解工作。起初,被告情绪较为激动,认为这么一点钱就将他诉至法院,不顾及情面。原告诉讼代表也毫不退让,认为老人们辛苦劳动,却两年之久未收到劳务费,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两位法官一方面向原告耐心分析利弊,另一方面向被告施某释明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为了缓和双方当事人情绪,同时为减少老年人的奔波,顶着将近40°的高温,法官一行数次前往当事人所在村组开展调解,反复沟通协调,逐个解决争议点,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当场签署调解笔录,送达调解书。
最后,两位法官结合本案案情,为在场老年人以案普法,由于部分老年人法律意识淡薄,防范意识不强,劳务工时、工价约定不明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今后,一定要规范合同文本,合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又详细解释了集资诈骗、“以房养老”等常见养老诈骗伎俩,努力实现“老有所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