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是为了解决纠纷,当事人情绪激动时,要注意倾听,让他宣泄负面情绪后再进行理智沟通。”
“要设身处地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考虑他的实际诉求……”
天色虽晚,鄠邑区法院大王法庭的“晚间课堂”却正如火如荼,为了切实提高特邀调解员的履职能力和水平,推动诉调对接工作顺利开展,多元解纷机制规范高效运行,法官们利用自己的下班时间为法庭特邀调解员开展“多对一”业务培训,结合案例和经验,讲授法律基础知识、调解程序和平台应用、调解技巧等内容。就在近日,新任特邀调解员刘兴理调解的第一个案子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一地二许”引纠纷
万大爷和牛大爷系东西两家邻居,中间有一处宽5.2米的空庄基地。万大爷于2010年2月8日向该村村委会交了900元使用费以取得此处空庄基地的使用权,村委会给其开具加盖公章的票据,几年后因村集体统一对街巷道路进行水泥硬化,万大爷缴纳了该处空庄基主人应支付的费用4000元。今年10月份万大爷准备在其原宅基地及空庄基地上重建房屋,但被牛大爷阻挡。牛大爷称其于2004年就向村小组交付了使用费,且村小组同样向牛大爷出具了收据。由此双方就土地的使用权归属产生激烈争论,多次爆发肢体冲突,村委会虽多次调解,但两家均不让步,甚至有矛盾冲突愈演愈烈的势头。
倾心指导定方案
刘兴理是当地乡贤,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刚一上任就碰到如此难题,刘兴理一度愁到想要“退位让贤”。“晚间课堂”上,戴超波、阙宏志两位法官向其分享调解经验,“我们上次调解一个跟这个很像的纠纷,第一次调了十几个小时都没调成,我们都想放弃了,但是后来就找到了一位跟你一样的乡贤,群众认可度很高,最终成功化解纠纷。所以你不要压力大,你有良好的群众优势,大家也都一起努力……”随后,以模拟演练的方式让他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并全程跟进开展实战指导。在做足充分准备工作后,刘兴理与司法所所长申武虎及街办村委会工作人员实地走访调查,共同进行调前分析,研判调解切入点,制定调解方案。
府院联调解纠纷
“我2010年给村委会交过使用费了,你看看票就在这。”
“我2004年就给村小组交过了,你来瞅瞅,收据就在这。”
“大家一起来评评理,这地……”
调解过程中,因村委会、村小组“一地二许”的行为,双方均各有倚仗、各有道理,且万大爷和牛大爷分别属于不同的村小组,万大爷称空庄基地属于他所在的村小组,而牛大爷所在的村小组负责人称曾用另一处庄基地与争议空庄基地进行过交换,现争议的空庄基地属于牛大爷所在的村小组,但“换地”是以口头方式承诺的,关于空庄基地应属于哪个小组亦争论不休,调解工作陷入僵局。
随后阙宏志法官邀请该村原村长出面为当事人做思想工作,老村长德高望重、不偏不倚,说服当事人双方放下其他恩怨,就事论事。张丹萍法官说服万大爷的女儿劝导其父亲,缓和双方对立的情绪。特邀调解员刘兴理向牛大爷表达了其非常理解庄基地是村民百姓的生活基础,存在“寸土必争”的想法,并以“六尺巷”的故事为例子,给牛大爷讲述“让他三尺又何妨”的道理。最终经大家的共同努力,双方当事人放下积怨心结,同意各退一步,以牛大爷现宅基地最东边起南北各向东量2.2米作为界限,双方可使用各自界限范围内的地方,邻里之间也握手言和,重现了和睦乡情。
就地宣传深化诉源治理
纠纷化解后,大王法庭干警分头进农户、走街道,向群众发放鄠邑法院印发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指南》,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走访活动。法官们耐心向群众讲解纠纷处理的多种途径,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纠纷解决理念,可以优先就近选择“诉前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促进纠纷快速、高效解决。
“晚间课堂”开设以来,特邀调解员的业务技能和调解效率显著提升,每一节课堂都是法院干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生动实践,随着一个个群众身边纠纷的实地化解、一件件示范性调解案件的普及宣传,崇德尚法、诚信守约的法治观念深深植入群众心中。